top of page

《香氣筆記》(四)熏陸是誰?


在歷史與語言的交錯裡,「薰陸」這個名字曾被多次誤認。

Pistacia lentiscus是現在芳療領域的熏陸香,又稱是「黃連木」,或是「希臘乳香」;

但若順著香氣的源頭一路追尋,

我們會發現,宋人筆下的「薰陸」,其實並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 Pistacia lentiscus


Pistacia lentiscus

屬於另一個家族:漆樹科(Anacardiaceae)黃連木屬(Pistacia)。

和橄欖科的乳香,在植物學上毫無血緣關係,

一個生於沙漠,一個長在地中海的陽光裡。

Pistacia lentiscus 所流出的樹脂

它帶著清新而微甜的香氣,

古希臘人用它來潔口、護齒、調味,

甚至在木器與清漆中留下那淡淡的芳香。

它柔和、乾淨,像一陣地中海的風。

而「乳香」的氣息,則截然不同。

Boswellia 的樹脂燃燒後散發出濃郁的木質與柑香調,

帶著一絲檸檬與松脂的氣息,

是古代祭祀、醫療與香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主角。

它厚重、神聖,像祈禱時的煙霧

宋人筆下的「薰陸」,

產自「大食國」──也就是今日的阿拉伯地區。

《諸蕃志》中提到的麻囉拔、施訶池、奴發等地,

正是今日阿曼南部與索馬里的乳香產區。

而熏陸香

則來自遙遠的地中海東岸

希臘的希俄斯島(Chios)

那裡的陽光、橄欖與鹽風養育了另一種香,

但那並不是宋人焚於香爐中的「薰陸」。

「Mastic」這個名字,源自希臘語 mastikhan,

意思是「咀嚼的樹脂」

是口中的清香

若從植物學的眼光看,

兩者的差異清晰而明確:

乳香:橄欖科 Boswellia,阿拉伯半島出產,氣味厚實,入香與藥。

熏陸香:漆樹科 Pistacia lentiscus,地中海出產,氣味清新,用於咀嚼與調味。

它們或許都能燃起香氣,

卻屬於截然不同的世界。

歷史的誤會,常因氣味而生,

但也因氣味而被釐清。

宋代的「薰陸」,

屬於那片乾旱的土地,

屬於古老的乳香之樹

在陽光與刀痕之間,流下聖潔的淚。

 
 
 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《香氣書寫:沒藥》

沒藥,讀作「末藥」,是沒藥樹的樹脂 帶著一種煙燻與微辛的氣息 初聞時幾乎無味 尾韻卻滲出淡淡的苦與藥感 在調香中,它像一位安靜的支撐者, 為香氣增添厚度與穩重感。 當生活太忙、思緒太亂 它能讓人重新沉靜下來 安撫焦躁的心 恢復內在的平衡 在古老的儀式裡 人們會燃燒沒藥樹脂作為薰香 也有人做成浸泡油或製成酊劑 用於調香或療癒之中 如同乳香帶著陪伴的特質 沒藥則更像是旅途中的修復師 沒藥本身非常黏稠

 
 
 
《香氣筆記》(三)薰陸的名字從哪裡來

要理解「薰陸」這個名字, 就像順著香氣回溯 我們得穿越語言的長河, 走進古老貿易路線交錯的時代, 聆聽那些名字在風沙之間被一遍又一遍呼喚的聲音。 「薰陸」這個名字,在中國古籍中出現得很早。 唐宋時期,人們常用它來指「乳香」這種異域而神聖的香料。 《酉陽雜俎》裡寫著: 「薰陸香,出波斯國。彼中號腦。又出佛林,彼中號多伽。似松脂,色黃,燒之煙直上。」 古人筆下的畫面如此鮮明 黃潤如松脂的樹脂,在火焰中

 
 
 
《香氣筆記》(二)古籍裡的「薰陸」,與現代乳香的淵源

在古籍裡,「薰陸」是個充滿神秘的名字。 我們今天熟悉的「乳香(Frankincense)」 那來自橄欖科 Boswellia 樹脂的聖潔香氣, 在宋代的文獻中,其實被稱為「薰陸香」。 宋代趙汝适在《諸蕃志》裡曾這樣描述: 「乳香,一名薰陸香。出大食國麻囉拔、施訶池、奴發、羅婆撒等地。樹類楓木,葉青。割其樹,脂乃流出,結成塊,大小不齊,狀如乳頭,故名乳香。」 短短幾句,幫大家畫重點: 樹類楓木:樹形

 
 
 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